据了解,1681年春天,康熙平定云南吴三桂叛乱之后,吴氏三兄弟落难而逃,来到这里隐居。他们在这里种上了纯种水仙,靠茶为生。祖上这片茶园还为红色革命做过贡献。1935年仲春,村民将吴三地特产的茶叶支援粟裕师长和红军挺进师……
20纪初期,吴三地老枞水仙由集体茶厂管理,直到1979年茶山从集体分到个人。老吴要求生产队将由他太爷爷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吴氏祖先仁公进引进种植种下的那片老枞水仙分配给他。
从第一代茶人种茶制茶起,历经100余年的家族传承,吴启明兄弟是吴氏家族第五代传人。坚守祖茶人精神,继续精心守护着老枞水仙······
风水宝地泽金叶
距村庄1.5公里,有个叫黄坜地方,黄坜这片梯级茶园,郁郁葱葱,占地2.86亩,有老枞水仙436株。历经137年岁月的洗礼,茶树布满绿色的青苔。
茶园在海拔700米以上,湿度高、昼夜温差大,终年云雾缭绕,自成一个小气候环境。周边植被完整,土壤有机质得含量高,光照时间从上午9点至下午2点约5小时,多折射光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茶青肥厚,内含物丰富,汤水有棕香味和青苔味,还带着幽兰清香,形成独特的老枞水仙味。
茶园的周围毛竹林、阔叶林与套种桂花树保持野生状态,每年把除下的草放在茶树根部覆盖,加些含氮有机肥。好在许多小鸟常来栖息,吃茶树上的虫子,不需用农药打虫。
每到采茶季节,早晨待阳光将茶树上的露珠收走,一片片绿而透明、清透中带着娇黄的茶叶,站在地上采摘不到的便爬上梯子采摘,放进小竹篮,小心茶叶渥坏。
随天气不同的采摘,做出的吴三地老枞青苔味,木质味(也即糙米味),风味会不同,单一枞味就是要没太阳的阴天采,花香重就在有稍许太阳的多云天气采摘。晴天采摘则花香更浓,雨天,要在茶叶表面没水后再采,这就是茶农说的“靠天吃饭”。每年四月底到五月,只采一季茶,茶产量每亩不到500斤。
百年老枞茶中翘楚
将采收来的茶青先摊晾在阁楼上,然后用双手每隔一段时间去捞去抖,到了茶青“疲软“时,就把茶青放进自家煮饭的锅里炒和揉,之后,便将揉好的茶青直接放入焙笼内,用炭火焙干。传统制茶工艺,虽然效率低、成本高,但是做出来的茶叶,品质很好,茶叶的特性充分发挥,茶水浓厚顺滑,十泡之后,仍有余香。再将其煮茶,依然甘甜,幽幽兰香。
值得一提的是,吴三地茶厂做茶的工艺与众不同。一是做茶青的走水速度稍慢。传统的做法是恒温27~28℃进行摊凉,该厂温度为22~23℃。而这个温度在通常的茶厂来说是很难做得到,因为此时的周围温度基本上都达到了30℃左右,因为摊凉温度稍微低一些,就可以让茶青降低走水的速度,更适合让茶叶适当的返阳(即活过来)。做出的茶香气足,清晰度高,有丰富的兰花香,枞味更显。
二是关键的摇青工艺更注重速度与时间的匹配。对水仙来说先轻摇3转,再适当的重摇,手摇13转/分钟,用机器17转/分钟,前期大约3~5分钟。每笼300~350斤,摇30~40分钟,在过程中,看叶面有无变化,是否提前出现红边,对于叶子大,叶肉薄,很绵软的,再振动几分钟后即可停下。
三是炭焙中精准看茶焙茶。通常2到3次,焙芯温度110℃左右,每次15到16小时,三次总时长50小时的文火,将茶叶焙至含水率低于5%。其间是用手背来感应温度的,经验要丰富,高温短时要往上冲,它决定了茶的品质。该厂往往是足火或高火,焙得透,稳定性好,便于维护,特别是老枞,它决定着全方位提高各项指标特性。
不断研究创品牌
在吴三地茶叶科学研究所里,所长吴启明正在分析各道工序下的茶品质。作为国家级制茶工程师、武夷岩茶(大红袍)非遗制作技艺传承者,他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把现代技术、现代制茶设备与传统的制作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创制的“世煌”茶业,“石三香”大红袍,“桂中缘”肉桂,深山老叟等品牌,颇受消费者青睐。光绪1886产品更是有市无价。在许多茶客和茶商的眼里,吴三地已成为武夷山老枞的代名词。
“三坑两涧一地”这一地就是吴三地老枞水仙。“老枞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吴启明坚定地说。
作者:魏常财 施成就
作者:魏常财 施成就
2023年6月端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