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内河船舶电动化发展专题报告会举行
“绿色心脏”跃动 电动船舶大有可为
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浪潮的席卷下,电动船舶发展正迎来风口。16日,沿海内河船舶电动化发展专题报告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政产学研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电动船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技术与规范等热点话题开展交流对话,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与合作,为推动船舶电动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大咖论道:
船舶向绿色智能转型
发展电动船舶是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鄂飞表示,与传统油船相比,电动船舶具有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高舒适度等特点。
“船舶航运行业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支撑,承载超过80%的贸易运输量,航运业正从传统向绿色、智能转型。”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官良清介绍,作为航运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电动船舶发展迅速,全国各地都在结合本地环境条件出台政策支持电动船舶产业。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动船舶保有量已超700艘,涵盖渡船、近海船、客船、拖船等多种船型。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看来,我国小型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规模达万亿元以上,基于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的海洋公务执法、海洋监测、绿色滨海旅游和无线自组网技术应用,对我国旅游、卫星产业、海洋产业、船舶产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那么,小型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的根基是什么?“人才、人才、还是人才!”潘德炉表示,要加快政企商学研相结合小船研发平台的构建,加强小船前沿基础研究投入和小船研发的科技队伍建设。
专题报告会上,电动船舶产业供需对接签约仪式举行。记者 林双伟 摄
探索实践:
福建促进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发展
全国首艘绿色应急拖轮“厦港拖30”,福建首艘纯电力船舶“茉莉号”,福建首制内河增程式电动货船“武夷2号”……近年来,福建省依托扎实的船舶制造工业基础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发展理念,坚持“立足福建、服务长江、面向全国”发展目标,基本形成上游研发设计,中游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基础配套,下游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目前,福建省落地电动船舶示范项目10型80艘,电动船舶核心技术产品全国领先,已在国内外超千艘电动船舶使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实现“江、河、湖、海”全场景示范应用。
电动船舶潜力巨大,但其推广过程并非一片坦途。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文军认为,电动船舶面临船舶续航里程焦虑、产品互换性差、船员专业技能待提升等发展痛点。
针对发展难点,福建将重点围绕“船型标准化、产业集聚化、岸电一体化、运营市场化、建造专业化、标准体系化”,着力打造电动船舶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电动船舶谱系化供给能力,促进电动船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官良清表示,近年来福建省电动船舶产业以“江、河、湖、海”相关应用场景为牵引,已具备成熟设计建造经验并培育了产业链,但缺乏协同共享平台及机制。为此,拟由福船集团权属船舶板块福建船政重工牵头,联合中国船级社、宁德时代等产业链核心单位共同建设福建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电动船舶产业规划、共性关键技术、行业标准及标准船型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成果发布:
全国首本系统化电池动力船舶船员培训用书发布
活动现场,《电池动力船舶安全操作与管理》新书发布。该书作为全国首本系统化电池动力船舶船员培训用书,内容涉及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新能源技术、安全管理等学科领域,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按照“理论教学+实操训练”的培训教学思路进行梳理编写,全方位展示电池动力船舶的知识体系操作准则、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理措施,能够有效指导电池动力船舶船员培训开展和保障培训质量,助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据介绍,该书由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牵头组织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新能源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编写小组,并组织中国船级社、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本书的评审工作,确保本书能紧密结合电池动力船舶技术发展和满足船员培训需求。
在电动船舶产业供需对接环节,与会代表围绕电动船舶项目、动力推进系统、岸电配套、企业落地、战略合作等领域进行签约,加强电动船舶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对接,深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合作,实现产业资源的高效整合。(记者 颜澜萍/文 林双伟/摄)